骄傲!梅州杰出青年邓祎祎荣获“粤港澳大湾区杰出青年企业家”称号
时间:2024-12-26 11:14:37 出处:知识阅读(143)
掌上梅州讯 10月29日下午,骄傲杰出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杰出青年企业家颁奖典礼在深圳、梅州香港、青年区杰j9澳门三地同步举行。邓祎大湾集一控股有限公司(“集一控股”)总裁、祎荣业梅州杰出青年邓祎祎荣获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杰出青年企业家”荣誉称号(“港青奖”)。港澳记者连线采访正在深圳的出青称号邓祎祎,了解她及公司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年企发展愿景。
“此次获奖,对我来说是梅州激励,也是青年区杰考验。”28岁的邓祎大湾邓祎祎是集一控股的总裁。她说,祎荣业这考验着一名企业家引领力、港澳责任心和担当作为。出青称号她表示,将再接再厉,不断把企业带向大湾区,为梅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2011年,邓祎祎从梅县东山中学毕业,被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录取,先后拥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法律学士学位,加利福尼亚大学柏克莱分校的法律硕士学位和香港中文大学的法律博士学位。在读期间,她先后带领团队成员参与香港大学商业策划大赛和哈佛大学社会企业公益创业大赛,并获得冠军。“2013年,我第一次到香港交流学习,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座奋进、拼搏的城市,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优势。”邓祎祎说。
2020年新春公司年会中发表的就职演讲
毕业之后,邓祎祎更是乘风破浪、一往无前,先后在两家全球领先的美国律师事务所工作:世达国际律师事务所和科律国际律师事务所。在这两家美国律师事务所任职期间,她曾为超过10家国际知名企业成功在美国和香港资本市场进行首次公开募股上市工作,并曾代表多家领先的新经济公司进行跨国并购交易事宜。
工作两年,邓祎祎在今年初辞任年薪近两百万的律师工作,回归家族企业集一控股出任CEO,开始全面接管企业的日常运营事务。回归家族企业可能在很多人看来是背着光环归来的华丽转身,其实不然。集一控股是一家从事家居建材销售及工装服务、家装服务的一站式家居生活解决方案的平台公司,是传统企业的典型代表,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已经严重落后。
“如何搭上数字化的快车转型升级?如何在大湾区打造品牌影响力?如何提高内部管理及运营效率?……这些都是业务运营从梅州走向粤港澳大湾区甚至全国面临的问题。” 邓祎祎说,今年初,在她的带领下,集团在近南山区科技园的j9后海总部科技中心成立分公司,搭建数字化平台,通过线上销售、开发数据系统和监理系统等,赋能传统业务发展。同时,将把一套完善的制度、系统模式复制到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地市,整合资源,拓展业务。
邓祎祎表示,梅州、粤港澳大湾区两大市场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接下来,将继续做大做优梅州的家居市场,打造更多的样板工程,形成稳定的“自循环”,为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提供服务支撑。同时,拓展在深圳等粤港澳大湾区的业务,吸引更多的资本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港青奖评选活动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全国工商联支持单位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发起,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工业经济联合汇、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国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支持,中国由香港中文大学和暨南大学、澳门大学作为学术及评选支持机构,由香港中华总商会、香港总商会、澳门中华总商会、澳门日报协办,深圳市前海香港商会、前海深港基金小镇承办的。致力于挖掘粤港澳大湾区充满活力且具有潜力的青年企业家,嘉奖其对业界及大湾区所做的贡献和成就。
27岁博士,从顶级律所百万年薪到上市集团CEO
邓祎祎自述
邓祎祎,27岁,拥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法律学士学位,加利福尼亚大学柏克莱分校的法律硕士学位和香港中文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在跨境法律和合规,并购交易,投资者关系,企业融资,私募股权以及在香港和美国进行首次公开募股上市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加入本集团之前,我曾分别在两家领先的美国律师事务所工作,分别为世达国际律师事务所和科律国际律师事务所。在这两家美国律师事务所任职期间,曾为超过10家国际知名企业成功在美国和香港资本市场进行首次公开募股上市工作,并曾代表多家领先的新经济公司进行跨国并购交易事宜。
八请北大校长:敢想敢做,问心无愧
刚入大学时,我怀着对学生会的无限热情和憧憬,加入了校学生会的学术实践部。实践部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邀请嘉宾举办各类讲座。曾怀揣北大梦的自己抱着初生牛犊的气概,异想天开地想邀请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周其凤先生来外经贸讲座。
当时周围的同学们得知我这个想法,给我投来的眼神里写满的都是“贵在参与”,也许当时就没人相信我可以成功。但我还是给较真的自己打了一大罐鸡血,坚信如果是对学校对部门对同学们都有意义的事情,就应该穷尽努力去尝试。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总是很骨感,一个从遥远南方四线城市初到北京上大学的小女生,完全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单单是寻找周校长的联系方式,就让自己抓破头皮、无从下手。
后来我决定用最笨的方法,直接和部长带着邀请函去了北京大学,东问西问找到校长办公室,跟保安解释说明了半天,才见到校长的秘书王老师。王老师很客气地接待了我们,听明来意后表示周校长平时非常忙,从来没有去外校参加过此类活动,但他会上报看校长怎么安排。
与北大校长周其凤的合影
第一次虽没见到周校长,但总算找到一个联系渠道,而且没有被完全拒绝,自己心情还是非常亢奋。但我并没有安心等消息,在之后的2个月里,我开始了疯狂的行动,前后一共去了北大8次,以至于后来无比熟悉从学校到北大的各种地铁公交线路,还两次被游客当作北大学生问路,成功做了“指示牌”和“带路党”。
从秋到冬,我拾起过博雅塔边凋零飘落的秋日黄叶、走过未名湖畔凝结冰霜的幽静小路,每一次去,心情都很复杂,见不到人扑空的担忧,有热脸贴冷屁股的窘迫,有情况好转的期待……
但我一直暗暗给自己鼓劲,觉得不管结果如何,只要没有穷尽努力,就应该继续,这样才能不留遗憾。
策划书、邀请函、学校60周年校庆纪念品、熬了两夜折的2000只千纸鹤,写满了真诚祝福的明信片,给保安带的糖果,十余次礼貌满满的电话和20多条小心翼翼、却没有回复的短信,2次扑空的拜访,4次校长秘书的接见,2次与周校长的匆匆几句问好。
最后一次,我站在寒风瑟瑟的办公楼外等了2个多小时,最终换来了校长秘书那句“就定18号晚上吧,校长会去!”
最后换来了2011年11月18号晚上,周其凤校长真真切切的出现在贸大的校长论坛上,换来了周校长在全校同学面前,指着我说的一句“我不是因为贸大校长或者党委书记,而是因为这小姑娘,第一次来了这!”
这个故事在现在想来有点后怕,惊讶于自己当时的天真和勇敢,但我想用自己这个经历说明:敢想敢做,朝着一个点努力,就算最后不成功,同样可以收获酸甜苦辣的成长,让自己不会后悔、问心无愧!
追梦男孩:心地善良,真诚待人
大二那一年,在去参加完一个学校官方合办的“香港名校学习+世界500强实习”的项目后,我成为了学校项目俱乐部的负责人,主要负责学校教务处与公司的沟通对接,以及项目的宣传招生。
那个学期我接触了很多的学生,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隔壁联合大学的一位学弟,姑且叫他“追梦男孩”吧。当时为了宣传项目,我们团队跑去了北京联合大学。男孩听完我们的宣讲后,表示非常想去参与项目,性格内向的他正打算寻找机会突破自己。
更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下午,他就带着妈妈来学校找到我,想要进一步了解项目。这位昨天连夜从内蒙古包头坐火车到北京的母亲,在听完我自己的经历后,表示很支持儿子来参加这个项目锻炼自己。
几天后此事却突生波澜与曲折,我接到了男孩父亲的电话。这位父亲是一名人民警察,从母子俩口中知道项目后直接判定活动是拉人头的传销活动,而我是传销人员,在电话里直呼我为“骗子”,并恐吓要来学校逮捕我。
被误解的我忍住泪水解释了很多,却没有得到理解,只能答应这位父亲不再找男孩跟进项目。但一个月后学弟却突然找到我,拿出一张银行卡,说他还是非常想参与项目,希望可以瞒着父亲,用自己的生活费支付费用,把握机会去试一试。
但他的银行卡的钱若支付完项目费用,只剩余几百元怎么够他熬过学期结束前的一个多月,我决定先帮他垫付学费,让他留着银行卡里的生活费保障生活。也通过这件事情,我看到了男孩希望突破自己提升自己的决心,于是鼓励他多来参与我们的团队聚餐,常给他分享一些讲座信息,让他结交更多的朋友,挖掘自己更多的兴趣点。
本以为这件事情就此完结,但在那个暑假快结束时,我收到了男孩的一条非常长的短信。他跟我讲述了自己参加项目的经过——
刚开始他因为内向跟不上团队节奏,参加活动觉得自己永远在拖团队的后腿。项目结束前的一晚,当团队在认真准备明天最后的比赛时,处于情绪最低谷的他选择默默退出,一个人孤单地在香港街头游荡。
后来团队其他6位成员找到了他,并给予他很多鼓励,给他树立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理念,还半夜跑去KTV唱了歌。结果比赛当天他们团队配合很好,并意外地拿了第一。他非常感谢我在物质与精神上对他的鼓励与支持,男孩最后说,这段经历给他性格和人生带来非常深刻的影响和改变。
心地善良、真诚待人一直是我为人处事的首要原则,这是可以传递正能量的。
我也就是抱着这个心态和原则去做项目,那一学期包括男孩在内,参与我们项目的学生高达170余名,在全国100多个校园团队中位列第一。
我从中收获的不仅是个人荣誉、团队荣誉、学校的荣誉,更多的是通过这个项目获得的友谊,也让我懂得与人相处,是漫漫人生路中一直都要学习提升的学问
如此双学位:与时间赛跑,刻苦努力是青春宝贵的财富
大四时,我同时收到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LLM(法学硕士)和香港中文大学JD(法律博士)的录取通知。不想轻易放弃任一个机会,理论上可行的情况下,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决定咬牙把这两个学位同时啃下来。
为了可以最快速度让自己进入研究生的学习状态,本科毕业论文答辩之后,没等参加大学本科的毕业典礼,我就提前离校,一个人拖着大大的行李箱,飞越太平洋前往美国开始上课。
紧张上完一学期LLM的课程后,就直飞香港研读JD课程,如此穿插着时间、腾挪着空间同时进行两个学位的学习。
为了避免时间冲突,我在JD的每一学期都会比正常多选2门课,以便把小学期的时间省下来读LLM;为了在毕业后能有更多的工作经历,我把JD的课程尽量都安排在了晚上,白天找时间去律所和基金公司实习积累经验。
两大法系的思维差异、高强度的学习内容、来回切换的时差距离让那两年时间过得既迅速又缓慢。我一方面感叹时间飞逝,觉得应该可以把学到的知识消化理解地更加透彻,另一方面又觉得时间过得无比煎熬和痛苦。
一波波的学业压力、考试压力、就业压力充斥着每一天的每一个小时,能缓解内心焦虑的唯一方法就是逼着自己耐住寂寞更加努力。
终于,自己顺利毕业,两年内读完两个学位,来回美国、香港,与时间赛跑、跟自己较劲,回头看来,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艰难。
现代社会的发展给予了每个个体极大的自由和受教育的机会,不限年龄不限形式。在机会面前,尽量不被经验主义引导,不预设结果,毕竟还年轻还可以有试错机会,刻苦努力就是青春宝贵的财富。
残暴月表:拼搏奋进,永远对工作心怀敬畏
JD毕业后,我幸运地加入了梦寐以求的美国顶级律师事务所Skadden(世达律师事务所),开始自己人生的第一份正式工作。
Skadden在当前境外上市中概股的法律服务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其服务的客户包括百度、爱奇艺、京东、小米、美团、拼多多、网易、蔚来等公司。
先前我就听说了世达律师以“能熬”著称,因此自己没入职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来应对接下来的加班加点熬夜干活。
入职的第一天也就感受到了世达的“干劲”和“火力”,晚上十点了每一层每个办公室都还灯火通明,大家干的热火朝天。刚入职时我没有特别多任务,自己心里还挺着急,于是壮着胆子去找所里每个律师都自我介绍了一番,像派名片一样带上一句“有事尽管找我”。
我本身很愿意多跟其他同事们分担工作,只要有活干,比如做个诉讼组的翻译都能高兴半天。但很快各类工作任务就排山倒海向自己涌来,大量的printer sessions,电话会及美国及香港的IPO项目的各个阶段同步进行,熬夜和连轴转成了常态。
最残暴的一个月,每天待机时间长达21小时,一个月的工作时间超过400小时,基本都是凌晨4点后回家。总是有做不完的verification,写不完的招股书章节,回不完的邮件,打不完的电话会议,填不完的A1表格,以及数不清的深夜filings……
每天基本没有和除同事之外的人说过话,上满发条一样连轴转,沉浸在工作邮件和电话会议中无法自拔。前一分钟还眯着眼懵懵懂懂进了办公室,一到办公室就像被按了启动键马上开始运转。
Skadden是个永远不缺客户不缺活的律所,这种忙碌的状态一直持续到我离开。短短一年时间,个人基本体验了中概股在境外上市前融资、上市流程及后续合规的全流程。先后参与的项目包括小米、信达生物、华兴资本、希望教育、易居、蔚来、优信等上市项目及百度、迅雷、中通、寺库等境外上市常年法律服务。
我从职场小白到法律助理到法律项目经理,从紧张应对到从容思考,从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到以高质高效交付,并思考如何为客户多考虑多做一点为目的。
我在这里收获的是职场基础素养的形成,工作能力、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及应变能力的提升。这也让我对工作中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心存敬畏,心怀敬畏,才能让自己对大小事情的处理始终如一,认真负责,记得自己的初心,交付有温度的工作。
创业小律师:从0到1的发展蝶变
从小就有创业梦的我,在我的老板兼导师要从Skadden离职去另一家顶级美所Cooley(科律律师事务所)担任亚太区资本市场负责人,并负责Cooley香港办公室的设立时,抱着想跳出已经逐渐适应的“舒适区”,增长更多见识的心态,毅然离职跟随老板到了新律所,有幸成为了Cooley在香港的第一位正式员工。
我从来没有把这段经历看成是打工,而把它视为另一种形式的创业,是自己职场生涯从量到质的蜕变。
Cooley香港办公室刚开始临时设在中环某栋老旧写字楼里,没有其他顶尖美资所在香港中环顶级写字楼的高大上,但装修简易、“五脏俱全”的几十平米办公区开启了Cooley在香港的新篇章。
也正是在这个从零开始的办公室里,我体验到了更加丰富、 更有多元的律师生活。
创业之始,所里没几个人,一个人当几个人用,因此我有机会接触到更有深度和广度的工作内容,用老板的话说就是“既要干一年级律师的活,也要干七年级律师的活”。
“赶鸭子上架”一般,我在实践中逐渐学会了如何主动去与客户沟通,如何在老板不在时独当一面,如何勇于承担责任和错误,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法。
除了正常业务范畴外,我还有去竞标项目、结交客户、宣讲业务的机会,可以更近距离地去理解客户的业务和诉求,去培养新经济新业态的商业感觉,提升自己为人处事的能力。
Cooley的文化非常热情友好平等,刚成立的香港办公室也得到了美国总部大boss们的重视和关爱,总部重量级的领导们常来香港出差,没有架子地坐你隔壁一起交流讨论工作。
从临时办公室到搬入交易广场前的9个月里,我经历了从0到1的丰满律所创业历程:努力工作,加班加点努力让自己成为全能律师的同时,也操着寻找客户、发展业务、招募团队的心。
曾被无数次问过从一个在香港深耕多年、掌握市场头部资源的优质平台跳到一个在香港毫无根基、市场一片空白的初创平台是否后悔过。我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Skadden对于刚毕业的法学院学生是个非常好的平台,有完善的训练体系和高质量的客户资源,可以最快速度培训个人的职业素养。
但Cooley的机会和经历对我来说也是无可替代的,作为一个怀揣创业梦的律师,能够在junior的时候体验到律师职业生涯中的更多可能,看到商业更多的点和面,激发自己更多的潜能,这些弥足可贵。
勇于跳出舒适区,去追寻令自己心动的不确定性,换来的是不留遗憾的青春韶华和意想不到的美丽风景。
“不”华丽转身:放弃百万年薪,回归传统行业挑战“二次创业”
在外资所当律师虽然很辛苦,但在香港拿着Global Pay可以把生活过得还不错。
毕业第二年,拿着200万年薪和住房补贴,坐标为繁华香港,出入顶级写字楼,拥有独间海景办公室,标配商务舱+五星级酒店的出差套餐,已经是非常理想的法律生的职场状态,但“爱折腾”的自己还是不愿长期停留在这个舒适区中。
今年年初,我辞掉了律师工作,回归家族企业集一控股出任CEO,开始全面接管企业的日常运营事务。集一控股是从事家居建材销售及工装服务、家装服务的一站式家居生活解决方案的平台公司。
2015年集一从广东梅州走出香港,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HK.01495),这是公司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老一辈创始人和管理者的丰硕成果。但是如何把上市公司的平台用好,如何实现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把企业发展壮大、更上一层楼,老一辈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当年刚毕业的我心高气傲,觉得传统行业没有意思,想靠一己之力找到工作,并在社会大学磨练自我,闯荡出自己的一片天。但工作两年后,每天与各种新经济的创业公司打交道,见到了太多太多公司对于上市平台的艰辛追求和不懈努力。
回想起当年老一辈创业的不易和艰辛,我被深深触动,家族本来就有一个现成的平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走在很多公司前面,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个平台用好,这是自己作为年轻一辈的责任和担当。
很多人会说,回归家族企业理所应当,而且是背着光环归来,实现华丽的转身,其实不然。
集一作为传统企业的典型代表,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已经严重落后。如何整合资源、确定方向实现内外的转型和升级,如何组建新的团队落地转型,如何衔接及处理历史遗留固化的问题。
如何提高内部管理及运营效率,如何利用投融资平台撬动资金杠杆,如何带领公司的业务运营从梅州地区走向粤港澳大湾区甚至全国,都是我回归之后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和尝试解决的挑战,对我而言是更为艰难的“二次创业”。
时至今日,坦白地说,我还在花时间摸索方向,在自我怀疑、自我鼓劲中尝试更多可能性。因为律师工作的压力主要来自任务的执行程度以及体力的考验,而CEO工作的压力更多源于精神层面的持续性高压,包括对公司发展战略和顶层设计的思考以及应对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挑战。
放弃优越的律师生活,回归企业,跨行业“二次创业”的转身,并没有像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和平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幸的是在这披荆斩棘的路上,还有初心、梦想相伴,还有老一辈沉淀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作为支撑,还可以继续努力奋进、激情奔跑。今天的我,一直在路上。
回首毕业后的五年,从学生到律师再到商人,有得有失,有经验教训也有收获。成长路上并没有那么多患得患失,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用开放的心态享受其中的酸甜苦辣,也就能做到脚下生风,胸有晴天。
本报记者:林丽妙
编辑:黄振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