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时讯视界

时讯视界

全国唯一一条禅城路,竟在贵州黔东南

时间:2024-12-27 19:05:15 出处:焦点阅读(143)

全国唯一一条禅城路,全国黔东竟在贵州黔东南 | 粤黔协作纪事②_南方+_南方plus

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贵州湘、全国黔东桂三省区交界的唯条大山深处,坐落着全国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禅城县——黎平县,这里和佛山市禅城区相距近700公里,贵州车程超过7个小时,全国黔东却有着全国唯一一条“禅城路”。唯条

2021年,禅城由佛山市禅城区派出的粤黔协作工作队黔东南工作组黎平小组(下称“黎平协作小组”)接棒杭州市下城区,正式进驻黎平县,开启佛黎协作新篇章。

位于黎平县佳所村的禅城路。

位于黎平县佳所村的禅城路。

三年来,黎平协作小组立足“黎平所需、禅城所能”,共投入财政援助资金1.4亿多元和佛山社会帮扶资金1480多万元,实施了69个项目,全力推进产业协作、消费协作、劳务协作、社会帮扶、人才交流、九游乡村建设等领域帮扶工作,力促佛山黎平东西部协作开好局、起好步。

在禅城区南庄镇紫南村结对共建的黎平县中潮镇佳所村,黎平协作小组出资修建了村内一条主干道和两条产业路,让村民致富的道路更宽更平。佳所村将这三条路分别命名为禅城路、南庄路、紫南路,以表达对禅城人民的敬意。

“禅城路很短,街头街尾只有六百多米;但‘禅城路’又很长,它跨越万水千山,让两地的距离不再遥远。”黎平协作小组组长劳文辉说。

安居

打造“四有”社区  留住易搬居民

黎平县地处黔东南山区,千百年来的与世隔绝造就了难以消除的绝对贫困,易地搬迁成为带领当地人民开启生活新篇章的唯一可行方式。截至2020年10月,黎平县3.97万人搬出深山,在县城安家乐业,所有建档立卡人口全部脱贫,书写了减贫奇迹的黎平精彩篇章。

2021年,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发展阶段,如何在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上做文章,缓解县城陡增的公共服务压力,成为新进驻的黎平协作小组的“头等大事”。

在佛山·黎平东西部协作工业园就近就业的居民。

在佛山·黎平东西部协作工业园就近就业的居民。

“对从大山里面搬出来的新市民而言,如何融入县城是他们最看重的事,要不然他们没法扎根,又会回到大山里面去,”劳文辉说,“我们主要围绕就业、就学、就医做文章,打造‘四有’易搬社区,让易地搬迁的人民稳得住、留得下、发展得好。”

为解决易地搬迁社区就业问题,黎平协作小组进驻以来,投入佛山财政援助资金3300万元,抓实本地就近就业,在易地搬迁社区建设“佛山·黎平东西部协作工业园”,提供了2栋1.8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引进4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入园,让社区青年“壮有所用”,同时投入佛山财政援助资金60多万元,实施“同心圆梦”残疾人就业创业帮扶项目和开展特殊人群关爱服务项目,让弱者“扶有所强”。

家住易地搬迁社区,在园区内一家出口制鞋厂工作的石常燕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今年她从珠三角地区回到老家工作,“以前我们住在深山里,不仅要离家找工作,孩子不舒服都要坐2个多小时车到县城医院,现在社区门口就能就业,还有社区医院、社区小学,已经没有人想再回到山里去了。”她说道。

产业园让易地搬迁市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图片来源:黎平县融媒中心

产业园让易地搬迁市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图片来源:黎平县融媒中心

在黎平协作小组的支持下,通过招商引资来到园区的一家肉类加工企业今年新建了1.2万立方的冻库。“刚来时,我们各方面都不熟,协作小组不仅提供资金支持,也教我们怎么做好,像是办证、招工等等,协作小组还引进广东先进理念,让黎平相关单位的办事效率有了很大提升。”该公司负责人黄志斌说道,下来的春节旺季,公司将再招聘超过1000名当地员工,平均薪资能达4000-5000元。

就学就医问题也是黎平协作小组重点关注的民生大事。2023年10月,由佛山财政援助和社会捐赠资金670多万元扩建的城关第二小学新教学楼正式落成启用,城关第二小学校长毛世业介绍,新增900个学位,缓解了易搬入城户子女学位紧张压力,新教学楼不仅教室空间更大了,还增建食堂、功能室等。劳文辉表示,黎平协作小组还实施了“优课云享”计划,通过开发网络视频课程,解决偏远山区不完全小学缺师资、缺课程、缺设备等问题。

搬入新教室的城关二小学生。图片来源:黎平发布

搬入新教室的城关二小学生。图片来源:黎平发布

就医方面,黎平协作小组动员佛山企业捐赠131万元资金修缮黎平县中医院,改善群众就医环境,由佛山财政援助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460万元新建的黎平县公共卫生应急大楼项目也在有序推进,未来将有效提升全县疾病防控能力。“我们还组织了佛山的名师名医等46名专业技术人才到黎平开展柔性帮扶,为当地引进先进的理念、素材和方法,为黎平公共事业发展夯实人才基础。”劳文辉说。

乐业

兴旺“两茶一渔” 引领产业振兴

黎平县地处西南山区,山清水秀、土壤肥沃、空气清新,是农业发展的一方沃土。为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禀赋,推动产业发展,带领村民发家致富,黎平协作小组大力实施了佛黎协作共建“两茶一渔”现代农业产业园。

走进位于黎平县中潮镇的高密度循环水养鱼示范园,6个工厂化养殖大棚,12套循环水养殖系统昼夜不停地运转,密密麻麻的鲈鱼、鳜鱼在水池内游动。“黎平农业用地稀缺,通过工厂化养殖的方式,能够将水产养殖产量提升数倍甚至十几倍。”劳文辉表示,示范园的投产不仅实现了黎平“新型智慧水产”零的突破,也形成了贵州省首个大型高密度循环水养鱼示范基地。

黎平县循环水养殖示范园。

黎平县循环水养殖示范园。

据基地建设方广东澳益农业公司负责人潘健章介绍,养鱼示范园项目总投资2200万元,其中协作资金1400万元,公司采取租赁方式,负责项目运营十年,目前设置了12套循环水设备开展工厂化养殖,年生产收益可达720万元,每年按照建设成本8%进行分红,并在前五年偿还本金。“每年所得分红,我们主要投入给利益联结省、州和粤黔协作的9个示范村,1000名脱贫人口上。”劳文辉说道。

茶叶种植是黎平当地主导产业之一。“2021年时,我们就发现黎平茶叶产业有很好的基础,黎平雀舌、黎平红茶等茶叶的品质上乘,但是茶叶加工、品牌建设方面比较薄弱,联农带农效益还不够强,”劳文辉说道,“进驻之后,我们去了广西三江,贵州湄潭、雷山考察学习,决心一定要助力黎平茶产业做大做强。”

此外,黎平协作小组还引进佛山名朵农产品公司与黎平茶企合作,建设占地30多亩的“佛山·黎平东西部协作茶叶精深加工产业园”,开发高端茶产品打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产业园建成投产之后,每天能加工3000斤干茶,每天产值能有近30万元。”据贵州省黎平侗乡茶城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传文介绍,黎平协作小组也帮企业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消费帮扶平台等销售渠道,助力公司开拓大湾区市场。

“我们还引进海天味业集团并购了黎平本地的油茶公司,建设了4000亩东西部协作油茶种植示范基地,为做强黎平油茶产业带来新技术、新管理、新市场。”劳文辉说。

黎平县油茶加工品。

黎平县油茶加工品。

三年来,佛山市禅城区聚焦黎平优势资源和主导产业,科学利用财政援助资金9700多万元,引导佛黎两地企业合作实施了17个产业项目,盈利分红290多万元,利益联结“三类户”约4000人。

融合

南狮激情进寨 侗歌高亢入湾

2023年12月13日至17日,黎平县迎来了侗族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侗年,在黎平肇兴侗寨,祭萨大典、侗年团年饭等侗族民俗轮番上演,民族风味十足。在侗族联欢晚会现场,佛山粤剧、醒狮等独具岭南风韵的演出次第登台,佛山和黔东南州篮球友谊赛精彩上演,为侗族同胞捎来珠江畔的祝福。

佛山醒狮亮相黎平侗年联欢晚会。图片来源:禅城发布

佛山醒狮亮相黎平侗年联欢晚会。图片来源:禅城发布

据介绍,黎平协作小组自进驻以来,便大力推动佛黎两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不仅协调佛山派出粤剧、粤狮、八音锣鼓、香云纱等技艺团队参加黎平肇兴谷雨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多个活动,还组织黎平文化旅游宣传队常驻佛山开展侗族文化演出100多场次,引导黎平红色情景剧《红军来到我家乡》在佛山金马剧院演出6场,让侗族文化亮相佛山闹市,两地文化互相碰撞交融,人文交流日益频繁。

在肇兴侗寨一侧,沿着黎平协作小组资助60余万元扩建的“佛山纪堂友谊路”上山,就到了侗族聚居村纪堂村。2023年10月,来自贵州从江县、黎平县和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180支芦笙队伍3000余人相聚纪堂村芦笙文化广场举办沿袭数百年的芦笙节活动,亦赛亦庆,以芦笙赛事庆丰收迎国庆。

芦笙节活动现场

芦笙节活动现场

“芦笙节活动每两年举行一次,以前的芦笙文化广场只是一个小田坝,黎平协作小组出资20多万元为我们修缮了场地,设置了观众席,现在举办芦笙节更加有底气了、更安全了。”纪堂村党总支部书记陆敏介绍,黎平协作小组为纪堂村带来了近300万元资金,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外,还为村里修建了3栋民宿,每年能为村民和村集体带来可观收入。“芦笙节期间,我们村里来了几个佛山的游客,我们的民宿都免费提供给他们留宿。”陆敏笑着说道。

“这两年,村里的变化很大,越来越美了,人气也旺了很多。”黎平协作小组带来的变化,村民陆建文也感触颇深。

芦笙节参赛队伍

芦笙节参赛队伍

自2021年以来,累计有近60万人次广东游客到肇兴侗寨开展研学、社会实践、艺术创作、旅游等,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15亿元。黎平协作小组通过加大投入和引入资源,通过走出去宣传推介,引进来碰撞交融等方式,推动两地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条东西部协作新路径。

“在文化保护这块,我们最自豪的,还是组织编制了6卷《侗族大歌集成》系列丛书。”劳文辉介绍,侗族大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深陷传承困境,黎平协作小组先后投入86万元资金,与当地和国内的专家学者一同调研、整理、编制,最后形成系列丛书,“让侗族大歌能够永远传唱下去。”

【记者】郑少锋

【来源】南方农村报

分享到: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和图片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友情链接: